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家长需将目光放长远,从未来倒推孩子需要的教育

菁北京 菁kids北京 2022-10-14

Ad

很多家长想不到未来孩子将来可能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行业、会去做什么,就好比家长们自己如今所从事的职业、所在的行业、所做的事情也是20年前他们的父母根本想不到的一样。
第74届科幻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郝景芳在2021菁北京国际学校博览会的“择校家长学院”现场,以《面向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为现场的家长们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
家长们应放眼长远,不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学校,而是聚焦于孩子的一生,从未来的职业发展、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倒推今天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整理/Daisy

图/拍立享




国外的孩子们在学什么



为什么有越来越多的精英家庭选择让孩子出国?郝景芳分享了她经历过的的海外教育所带来的深刻感受。


郝景芳的父亲早年间曾在英国做过一段时间的访问学者,当时年幼的郝景芳也因此获得在当地读一年小学的机会。尽管那只是一所地处非常普通甚至贫困街区的公立小学,但在一年里他们进行了四五个不同主题的学习,以古埃及主题为例,四年级的小学生们每个人都能围绕这个主题做出厚厚的一本书,内容有图坦卡蒙法老的故事、直升机螺旋桨的实验,还涉及其他古埃及神话、地理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以跨学科的方式将人文、历史、科学、英语、数学、写作等知识融入了同一个主题。笑称自己当时英语“糟烂无比”的郝景芳也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字典,直到写出了英文的小说。


郝景芳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她的女儿也在当地的附属幼儿园呆了半个学期,也是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郝景芳通过跟当地妈妈的交流得知,国外的小学大多采用学校自己研发的课程,其中1/4的时间投入在数学的学习,1/4投入在语言类的学习,剩下的1/2时间用于学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们就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学水,比如生活里的水是从哪来的,自然界的水,社区的水,下水道的水,地球上各地的水,并在这些的基础上做各种实验。



国外的孩子们用了大量时间学习这些知识,而中国公立体系的教育则是围绕着应试所进行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关于人文社会、艺术创作和科学等方面就会被逐渐拉开差距。这些差距会给将来带来什么影响?


这就涉及一个词语叫做‘厚积薄发’。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是我们一直很引以为傲的,为什么到了真正科技创新的时候,一些真正引领世界的杰出创新领域还是缺乏人才、缺乏力量,我们一个大国家那么多人怎么会缺乏这种高精尖的人才?那是因为这种真正的创新需要有非常深厚的积淀。”郝景芳说。


“如果没有在一个科学的环境里十几年的积淀,一直不停地做科学思考、科学探索,从5岁一直思考到25岁,没有前20年的科学探索,怎么可能在25岁的时候突然变成一个科学探索的领先者?因为实际上咱们国家的科学好多时候是直接告诉你一个公式定理背下来,初中高中学那么几年,也没有做很大量的科学探索,实际上我们对于这种科学探索方法是很不熟悉的。其他很多领域也是一样的,人们的积淀如果不深厚,知识素养或者是整个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这些经验不深厚的话,长大之后去做那些人文的创作,都是缺少根基的。”





未来需要跨界的复合人才



从宏观角度,现在的中国已经在很多领域跟其他国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竞争了。在已经到来的创新时代,科技创新不再是“两弹一星”的专家工程,而已经成为每一家企业的必备素质。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品牌,任何一个行业不创新就会被颠覆,每一个在这种行业里生存的个体都得把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刚需。


从微观角度,现在很多新兴的行业如人机互联、人工智能等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郝景芳以自己的公司招人难为例,公司招动画师招了好几个月招不到,在市场上寻觅好的可以配合做虚拟偶像的动画团队,订单却已经约到三年以后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领域可能有500万的人才需求,却只有50万的人才供给,是严重的供不应求的趋势。


说明我们在学校里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的学科设计,我们的这种培养,其实跟当今的时代发展跟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科技发展基本上是脱节的。”郝景芳犀利地指出。



郝景芳在演讲的PPT中展示了两张图表,清晰地反映出截至2019年世界范围内工作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非程式化脑力就业”快速上升,“程式化工作”大幅减少,美国有27%的劳动力在“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工作,这一数字在欧洲则达到40%。由此可见,新时代职场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教育范围,格局、思维、创新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职场的必备条件。


要预测孩子未来的就业,通过以上趋势往外推,就可以发现全世界各地体力劳动的工作在减少,非重复性的脑力劳动大量增加。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只要是可重复的、可程式化的,都会在不久的将来甚至十年之内被机器所取代。


当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会发现不管我们期望孩子毕业以后是在国外工作还是在国内工作,这个孩子一定要是创意型人才,才能够如鱼得水。所以我们这种时候如果给孩子进行超越传统学校课本的教育,就能够让他真正拥有比较大的格局,能够让他真正有这些思维上的培养,能够让他有创新精神。如果我们今天再不这样做的话,其实孩子在下一个时代里面,就会面临觉得非常的困难,到处都是内卷,什么工作也找不到,很受挤兑。”郝景芳如是说。



中国教育的擅长与缺失



我们的孩子能否在这样的时代里面找到他们自己的位置,这就涉及到教育该如何与时俱进,怎样的培养能够让孩子更好的适应这样的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郝景芳坦言中国的教育有非常擅长且值得骄傲不该放弃的部分,可以让孩子在很多领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但很多公立学校也确实存在学习内容相对枯燥单调的问题。


“我对中国公立学校的这种态度不是觉得它不好,而是觉得它不够,所以我现在在做的是补充教育并不是想要另起炉灶,而是想在这些方面真正的知识体系和行为态度上面给孩子以补充。”郝景芳认为教育系统的进化迫在眉睫。


什么样的知识体系能让孩子综合成长、健康成长?郝景芳的答案是:能够具有顶层的格局,让孩子视野开阔,并且让孩子能够有横跨东西方古今中外这样的一种知识体系,即所谓的通识教育。



郝景芳所倡导的通识教育,意味着让孩子知道这些科学的文化艺术这些知识是怎么怎么来的,不会割裂地看待这些学科,而是会把它们融合地去看待。让孩子真正地去了解创新是如何发生的,从源头知道说今天学的这些知识是从哪来的,他们才能把所有碎片化的知识统一到一个真正的河流里面,知道如何去思考,也知道如何去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精神财富。而这也恰巧与许多国际学校所做的基础教育乃至国外的知名高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是非常受到顶层人才认可的精英教育。


在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得奖之后,曾有很多人建议她去专职写作,但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带着一个游戏团队去做了一个优秀的游戏化学习APP。


“这个更多的是来自于我觉得我的人生是自主的,我知道我自己要什么、想干什么,这是出于我自己内心的选择,我不会受其他人的控制,我要去推动我自己的人生发展。”这也是郝景芳所主张的通识教育影响下的孩子未来会具备的行为态度。


“让孩子觉得他是一个自我驱动的人,是一个自主选择的人,他可以选择他未来的发展方向,他选择他要过什么样的人生,他选择他喜欢什么,并且能把这种选择和喜欢落实。这些对于孩子也非常重要,那么将来他如果有这样的精神,其实就可以自我推动去做事情。”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